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奋战防汛和保供“两个战场”,有力应对了洪水、大风、高温等一系列考验,在高效推进抢修复电工作的同时,以严细精准的举措,圆满完成多项重大活动保电。
国网北京信通公司应急通信保障人员检查电力应急指挥车供电设备。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为确保纪念大会供电保障万无一失,国网北京电力97支保障团队、2万余名保电人员连续奋战,以“五个最”的标准实现“四个零”的保电目标,扛起了电力铁军的政治担当。
周密组织 保障体系运转高效
在九三阅兵保电工作中,国网北京电力勇毅担当、践行使命,将“极致思维、极限思维、贯穿思维”融入全环节各领域,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万无一失”的郑重承诺。
早启动,早部署。接到保电任务后,国网北京电力迅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此次保电筹备上来,成立了供电保障领导小组,下设“1办12组”,高效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构建由总指挥部、2个现场指挥部和27个分指挥部组成的三级指挥体系,主动融入北京市、国家电网公司保障体系,及时掌握、迅速落实最新部署要求,确保指挥科学精准、信息流转高效;组建98支“1+N”保障团队,为重点用电参与单位提供精细化、延伸化供电服务。
超前研判,磨合演练。在充分考虑迎峰度夏期间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的基础上,国网北京电力提前编制保障总体预案、10项专项处置预案、1100余项现场处置方案和1400项“一岗一案”,通过构建完备的保障预案体系,模拟各类场景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磨合保障值守和应急处置流程,确保各级人员熟练掌握保障标准和要点。
为了顺利完成这次保电任务,国网北京电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密围绕保电工作成立13个临时党支部、组建59支党员先锋队伍,全覆盖开展重点保障现场“党员责任区”创建,让党旗在保电一线高高飘扬。连续奋战扎根一线,顶风冒雨坚守工作现场……广大党员干部发扬电网铁军精神,不怕苦、不怕累,用汗水筑成了电力保供的“钢铁防线”。
精益管控 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九三阅兵保电涉及的重点站线、重点用电参与单位遍布全北京市,环节繁多、衔接密集。其中,各大媒体转播设备、音响、大屏幕、安检设备等临时负荷接电情况复杂,保电工作要求高、范围广、任务重。
在总结和借鉴以往保电经验的基础上,国网北京电力全面梳理用电负荷需求,动态掌握活动流线、重点用电参与单位需求变化,第一时间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并加快落地实施。在一次次淬炼中强基础,在一次次磨合中抠细节,在一次次复盘中促提升,保电人员将一张张任务书、计划表转化为指导工作的“实景图”。
天安门广场核心区是此次保障的重中之重。近400处临时用电需求,需要在不足一个月的窗口期内完成,但每天有效施工时间仅有每天凌晨的4个多小时。800余名保电人员争分夺秒、连续奋战,全部临电工程于7月底前按期完成。
为了保障阅兵期间天安门广场区域上千处供电点位的稳定,保电人员结合活动流线逐一制订作战图和点位表,定人、定时、定点管控临电设备,对接不同重点用电参与单位接电需求。抓细每个关键点,对重要敏感负荷实施多重保险;抓细每个风险点,反复推演突发降雨等26个应急场景。经过磨合,保电人员措施执行更加精准,与重点用电单位配合更加默契、衔接更加高效。
自9月1日起,国网北京电力“1+N”保障人员陆续进驻重点用电单位,将精细化电力服务延伸到每个灯头、话筒和插座。应急抢修队伍携85辆应急发电车就近备勤,保持“一键启动”状态,随时准备应对电力突发事件。
智慧赋能 运维监测科学精准
9月3日,国网北京电力三级指挥体系24小时不间断运转,做到指挥科学精准、信息流转迅速。各专业保电人员紧盯关键设备、重要负荷和活动流线。
九三阅兵开始后,在天安门广场现场指挥部内,监控人员通过智慧化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着各类负荷运行情况。“本次保障中,我们通过先进技术手段,首次实现了对广场区域临电设备电压、电流、温度、湿度等全量信息的实时监测。监控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够实时掌握现场各类设备的健康状态。”国网北京城区供电公司设备部主任赵宇介绍。
针对本次保电任务,国网北京电力检修分公司在变电状态监测平台中新增供电保障模块,并将重点保障变电站中近万套在线监测装置接入该平台。通过新增功能模块,数据分析人员能够更加直观地查看、分析在线监测数据,并深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开展决策判断,进一步提高变电设备健康诊断质效。
科技赋能,精准保供。国网北京电力持续加大输电远程视频监控频次,通过“千里眼”随时对输电线路开展线上巡检;通过在电力隧道重点区域加装隧道振动监测装置,实时掌握隧道沉降和振动情况;各类智能化巡检机器人穿梭于重要保障场所,沿着预设路线对电力设施开展不间断特巡;依托“电网一张图”,24小时监测全域电网运行状态,为保障工作提供实时、多维度的数字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