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国家电网李征:变电技术创新尖兵
2025年10月09日
[字体: ] 打印

  【人物名片】李征,国网冀北唐山供电公司二次检修中心四级职员,特级技师。25年来始终扎根变电检修一线,坚持用创新解决问题,主持完成科技创新成果68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21项,4项成果填补行业空白,智能端子箱、智能防汛监控系统等一系列研发成果在变电站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大国工匠国家电网李征:变电技术创新尖兵

李征(中)向青年员工讲解技术原理。

  “我要在创新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创效中来。”国网冀北唐山供电公司二次检修中心四级职员李征说。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李征从一名变电站值班员做起,扎根一线岗位25年,用一项项技术成果诠释了工匠精神,激励更多人投身电网创新实践。

立足岗位一线创新创效

  “要根据生产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去创新。”李征说。他的每一项成果都是立足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研发而成。

  2000年刚参加工作时,因缺乏实践经验,李征连绝缘拉杆都不会使用。那一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就过硬的技术。国网唐山供电‌公司通过“师带徒”为李征配备了业务骨干导师,并建立“周记录、月考核、年评比”的培养机制。经过技术轮训和实战磨砺,李征逐渐掌握了变电站各类设备的“秉性”。无论是参数指标,还是安全状态与运行环境,他都了然于胸。遇到故障时,他往往能迅速判断出问题所在,为抢修争取宝贵时间。凭借出色的表现,2013年,他先后被评为唐山市金牌工人、唐山市劳动模范,并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夏季阴雨天气,变电站端子箱里的装置容易受潮,导致线缆锈腐、绝缘老化。”一次巡检中,李征敏锐捕捉到这一隐患,便着手研制智能化端子箱。没有现成经验,他就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历时一年多,他研制出具备自动开闭、防雨防鼠、机器人对接等功能的智能端子箱。该成果先后荣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青创赛铜奖,并在冀北地区27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推广应用。

  变电站智能防汛监控系统、360度窄平面微波雷达传感技术……随着一项项成果不断落地,李征创新的步伐更加坚定。截至目前,他完成科技创新成果68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21项,4项成果填补行业空白,累计创效9500余万元。

培养技术人才传承匠心

  “个人的力量有限,团队的传承才能走得更远。”李征认为,为企业培养更多人才是一项重要责任。

  近年来,国网唐山供电公司先后建立了先进典型选树体系和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军人薪酬激励机制,鼓励先进典型和优秀人才通过开展一系列联合攻关培养活动,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李征劳模创新工作室逐渐成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平台。

  “二次保护装置出故障后,受条件限制,不太可能自主修复,但我还是想试一试。”李征的徒弟陈雷雨2021年加入创新工作室后,萌生了自主修复二次保护装置的想法。

  李征鼓励他放手去做,并‌依托企业专项培养机制‌,为他提供设备和资源。经过不懈努力,陈雷雨不仅修复了故障装置,还摸索出一套自主修复流程。该成果在5座变电站投入使用后,累计节省检修资金40余万元。

  李征还鼓励工作室成员跨专业、跨单位合作,遴选重点工程和前沿科技项目作为实践平台,同时以班组微讲堂、职工大讲堂等为载体,定期邀请专家分享经验,培育后备工匠人才。

  如今,李征带领的创新团队已累计取得科技创新成果16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20项,发表论文240余篇。42名成员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其中10人获评省部(行业)级劳模或技术技能专家。李征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热心公益事业服务社会

  “不管多么平凡,都要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李征说。2019年,他驻村帮扶河北张家口蔚县南留庄镇孟家堡村,经过调研,了解到村民蔬菜大棚保温帘手动操作起来费时费力,市场上的自动保温帘在当地低温环境下无法使用。两个多月后,他带领团队研发出“智能温室大棚自动控制装置”,实现了温室大棚的自动收放保温帘、自动通风和环境参数监测。

  之后,李征又主持研发了“菌类大棚远程环境监测装置”“全天候农作物、果树驱鸟器”等成果,并在山西、河北的3个县区推广应用。

  平时,李征热心投入电力科普教育,带领团队自制试验设备,建立中小学生电力科普基地,打造以“劳动+匠心+科普”为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

  在扶贫助农、公共安全等领域,李征和团队不断创新,研发的“地道桥积水智能监测及报警装置”“路灯漏电报警装置”等成果在唐山投入应用,为群众安全保驾护航。